退休后這幾年一直在上海過年,城市的春節與平時沒有太大的變化,尤其前三年因防疫,根本感受不到過年的氛圍。
今年侄兒在常州買了新房,弟弟去常州過年。因此,我們便回家陪父母過春節。
踏進農場大地,故鄉的氣息和濃濃的年味便撲面而來。那路旁的紅燈籠和家家門前一掛掛香腸、咸魚就映入眼簾。盡管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但到了臘月,居住在農場的人們還是開始忙碌起來,準備著各種各樣豐富的年貨,家家戶戶門前院后都掛滿了臘味,處處飄逸著年的味道。
今年國家防疫政策進行了調整,12月份第一波疫情過后,春節前人們都已陽康了。身在異鄉的游子也趁過年回來與父母家人團聚,過一個快樂的春節,相對于前幾年,濃濃的年味又回來了。
小汽車塞滿了巷子路旁,人也多了起來,小區相對擁擠了不少,熟悉的人們打著招呼,興高采烈的忙年貨。飯店生意也紅火起釆,到處是歡聲笑語。此情此景,不竟讓我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場過年的往事。
那時,每到春節,大隊會給每家發魚和肉作為福利,魚是大隊圍河里取的,豬是食堂人員飼養的。從年三十到來年正月十五,每天鄰居朋友都相互請吃年飯。而宴席中,不管到誰家聚會,桌上總有一盤象征著“連年有余”的魚。如今幾十年的改革開放至全面小康,讓我們不說春節,就說平時一日三餐,哪還象幾十年前那么愁了這頓沒那頓的無奈呢?
菜市場的品種琳瑯滿目,家庭主婦愣是埋怨“不曉得買什么好”的抱怨,魚山肉海已令不少人“索然無味”。身上穿的衣服連家里衣櫥里放不下,可春節前,依然會為一家人從頭到腳置辦一份“嶄新行頭”,這樣的“奢侈”是大多數家庭必做的功課。
因此,“過年”是我們最愉快的事,是一年的期盼,滿心的歡喜。一句“過年好!”里包含了多少的暖心,多少的親熱,多少的甜蜜?。T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