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閑來無事,看電視時偶然發現了央視九套紀錄片《布衣中國》。節目中,主持人入心地介紹著百家衣的制作過程,解說著百家衣所包含的溫暖和愛。認真看完后,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靜…… 在我小的時候,家里人的衣服都是媽媽做的。放在偏屋的那臺縫紉機,便是媽媽最得力的助手。那時家里條件不好,我們也是穿著“百家衣”長大的,媽媽總是撿親戚或者鄰居家穿小了的或是舊了的衣服,然后往縫紉機前一坐,拆拆補補的,一件看上去嶄新的衣服便能被制作出來。有的時候撿來的衣服實在是破舊得不成樣子,媽媽就會拆了之后做鞋面、鞋墊、坐墊……總之,不管是什么樣的衣服,到了媽媽的手里總是能夠物盡其用的,沒有浪費的。 每年過年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那會媽媽會用之前從鄰居家邊那攢下的布料,制作新的床單被套,還有我們過年的棉衣棉褲。當時我們還很小,對新衣服并沒有什么要求,那青一塊紅一塊拼接成的“百家衣”還能湊合。后來我們漸漸長大,衣服卻還是老樣式,而且穿起來肥肥的,像個大粽子。媽媽看了之后,立即又讓我們脫下來,將平時舍不得用的整塊布料拿出來,再摻上當時流行的帶松緊的橡皮筋,里子又加了許多棉花,袖口、褲腳處也收緊了一些,中間多了很多的針腳,不僅穿起來舒服,樣式還和當時商場里賣的流行款式一樣,以至于那會穿著新衣服過年的我們,在正月走親訪友時,總得被夸一句“孩子打扮得真俊”,可把我們得意壞了。 后來,家里的條件漸漸好了,我們也再也不用穿“百家衣”了。但是媽媽還是閑不住,一有空便趁著“逢集”去買新的布料,然后跟自己的“老姐妹”們互相分享,一邊再用分享來的布料給我們做了很多的棉拖鞋,她說趁著現在眼睛好,多做一些,給我們留著穿。有時,看著媽媽裁剪布料的樣子,思緒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幽暗的燭光下,媽媽挑選著各式各樣的布料,熬夜替我們制作衣服的畫面瞬間涌上心頭……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游子身上的衣裳,傾注了母親太多的愛,那一針一線之間滿是母親暖暖的愛,更有那份濃濃的牽掛之情。身上穿著媽媽制作的衣服,無論是身在何處都是溫暖。(孫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