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列車前方到達終點武漢站,武漢是湖北省會,被譽為九省通衢……”隨著列車廣播到站提示聲音響起,原本因不堪舟車勞頓的身體和倦怠的心情,在列車抵達終點的那一刻,才逐漸煥發出往日的生機和活力。
漢口站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來北往,東西通行,加之解封之后,全國各地都迎來旅游出行的高峰期,盡管在出發之前,反復做好“人多”的心里建設,但隨著人流涌出站臺的那一刻,還是被密密匝匝攢動的人潮給震驚到。同行的好友一邊拖著笨重的行李,一邊嘟囔著人多的窘態。熱鬧的人群里隔著互相緘默的我們,相視苦笑間流露出無奈。好在,接下來的武漢之行讓我們收獲滿滿。
入住后我們便商議去附近街道閑逛。江漢路、黃黎坡路位于漢口中心地帶,都有著輝煌的過去,并遺留下了優秀的古建筑,但歷史的淵源也造就了其不同的發展方向:雖都曾屬于租界,但江漢路是英租界的“洋街”,是華人和洋人的分界線,毗鄰的鄱陽街、花樓街、吉慶街既有著百年老字號的店,又有著現代商業的連鎖店、專賣店,濃郁的商業氛圍、人流似織也可見曾經“夜深歌吹未曾休”的繁華景象;而黃黎坡路曾作為俄租界,依然保留了租界時代遺留的歐式建筑,包括基督教信義大樓、青年會、洋行、醫院等舊址。它并不似江漢路那般具有摩登氣息,但也曾是歷史進程里風云際會之地,保存著共進會舊址、八七會議會址、中共中央舊址等,經過政府“整舊復舊”之后,顯得更為風雅、小資。作為慢生活街區,它以獨有的浪漫吸引著當代步履匆匆的年輕人駐足。
考慮到第二天要避開人群早起,我們沿街買了些當地小吃便打道回府,養精蓄銳,等待著明天的出行。
武漢初夏的清晨還是有些微涼,酒店旁籍籍無名的蒼蠅早餐小館,因來往不斷的人群而吸引住我們的目光,待落座后,同鄰桌本地人的交談中才得知,這是當地的頗有名氣的一家早餐店,我們點了豆皮、綠豆湯、熱干面和炸醬面,津津有味吃起來。味蕾的暢快讓我們不謀而合:接下來2天的早飯就著落在此了。
“武漢的出租車、公交車開的還是蠻快的”,出租車師傅見我們是外地人,便主動拉上我們嘮嗑。知道我們是江浙人之后,更是眉飛色舞地談起對江浙滬地區的印象,并同熱情火爆的武漢人比較云云了一番。短短十幾分的路程,聊得竟有些投機,總覺得會有再見的緣分。果不其然,第二天在同一位置再次打車又碰到了這位師傅,讓我們對武漢必去的景點和特色小吃更是熟知了許多。
到達古德寺,剛入寺就被少有的哥特式的建筑風格所震撼到,幾處奇異的塔尖,隱現在整齊劃一的商業住宅樓中,顯出別樣的空靈與悠遠,也增添了幾分異域的神秘。潦草地拍完照打完卡,然后在“武漢天地”簡餐一頓,稍作歇息便前往曇華林老街。曇華林是除了黃黎坡路之外,另一條百年文化老街,秉承了現代和商業相結合的調性,但更具文藝風些,可以讓人呆坐、冥想一整天。考慮到人流和時間關系,只能擱置去黃鶴樓、辛亥紀念館的計劃。到了傍晚時分,便選了離酒店最近的,也是最大的漢口江灘。漢口江灘作為市中心獨具魅力的景觀中心,構成這座美麗的濱江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沿著最低的觀水平臺拾級而下,腳踩在松軟的沙子上,吹著徐徐的晚風,望著隔岸的燈光秀和來往的船只緩緩地出神……
武漢之行的第三天,終于來到我期待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國家重點藝術展館,是需要提前一周預約,可惜的是,我們只搶到博物館的門票,但泡在博物館下午半天的爛漫時光,把原本的失落和遺憾全部一掃而空。講解老師繪聲繪色地給我們介紹著各種文物細節:曾侯乙編鐘的五個之最、曾侯乙尊盤的失蠟法、十六節龍鳳玉掛飾的鬼斧神工……當歷史課本里靜態的文物圖片,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當下的那種強烈的文化沖擊和文化震撼足以讓人失語,讓人靜默。歷史的記憶碎片裝飾著博物館的長長的走廊,無聲的文物帶我們探尋最真實的過去,哪怕再小,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回程的路上,與友人分享這趟遠游,感慨湖北真的是少有的去商業化城市。雖對都市商業化的深惡痛絕顯得矯枉過正,但正如好友所言“商業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模糊人的面孔,人越來越像工具,連帶出來散心的人,都有一種程序化的需求”。湖北作為荊楚文化的發源地,鐘靈毓秀,浪漫奇譎,厚重但不疏離,繁華確也市井,不由得讓人感慨中華文化的兼容并蓄,包羅萬象……
行筆至此,晚風捎帶著細雨穿過窗紗,閃過幾絲從前,恍惚間又回到在武漢飄著的日子,總讓人分外懷念,武漢,我們要再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