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中午,在濱海縣木樓村一個體作坊里,晶瑩剔透的紅薯粉條,正被員工們一掛一掛地晾到了鋼架上,正整齊地沐浴著冬日的暖陽。他們跟著加工師傅在作坊里打粉面、搓坯子、撈粉條、晾粉條。戶外空地一排排鋼架上,懸掛著粉絲的長竹竿上的原生態紅薯粉條,成為淮海紅薯深加工增值的“風景線”。
經過兩三天的加工、晾曬,大家又在作坊師傅帶領下,對長長的粉條進行切割和包裝。
“我們在家先對紅薯進行機械清洗、粉碎、沉淀、制粉和晾曬外,然后選擇冬日零下的晴好天氣,將干燥的淀粉特地運到粉絲加工作坊,經過拌粉、漏粉、煮粉、冷卻、晾掛等多道程序,才能制作完成。”淮海農場資源管理中心主任顧明輝說,今年預計能生產5千多斤粉條,按照目前每斤15元的市場價格,預計銷售額達7.5萬多元。經過去年的試產試銷,產品深受農場職工居民和市場的好評,粉絲當然也成了大家競相追逐的“搶手貨”,我們以自己的生產工藝和標準請人代加工,保證生產出來的粉絲原生態、口感好。
“喂,顧主任,今年的粉絲要留足喲,許多人春節福利還是要粉絲。”
“不著急,這貨肯定少不了你的。”交談期間,顧明輝的手機就接到了一個單位領導打來的確認電話,他笑著說,“真愁山芋種得少了,今年的粉絲還不夠搶的。”
“這手工作坊加工做出來的紅薯粉條沒有添加劑,不僅口感好,味道佳,而且更安全更健康,比當地市場上的粉條要好吃不少,特別是冬至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粉條,不知有多愜意。”現場負責人蔣守成說,“即便我們的粉絲比市場上每斤貴上幾塊錢,大家是照買不誤。”
“抓大不放小,利用林下或閑置隙地種植紅薯,不僅拓展了產業,也為農場職工和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企業增加了收入,同時也培育和孵化了我們今年打造的‘墾一代’品牌。”顧明輝說,更讓我高興的是,生產的紅薯粉條口感筋道、柔韌爽滑,深受廣大客戶的喜愛。
紅薯種植后的延長加工,其產業鏈條增值了,“墾一代”品牌影響力也提升了,當然企業也增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