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備種的農忙時節,我們從新聞中看到,墾區各單位正紛紛搶抓農時,為全年糧食豐收開好頭、起好步。在淮海,田地里,無人機既可以來回穿梭進行噴防作業,又可以繪制出苗情營養狀況的色斑圖;秧畦中,帶有北斗導航系統的平整機可以將地面平整成“鏡面”,開溝機同樣可以將秧畦溝開得“筆直”;農機上,手機不僅可以跨越上千公里搖控智能閘門的起閉,還可以啟動大型電站系統的灌排……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賦能下,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墾區廣袤田野上鋪展開來。
習近平總書記說:“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簡言之,糧食地增產,就是要向科技要產量。
向科技要產量,應圍繞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墾區作為糧食安全的“國家隊”,高新的技術、農機和農藝自不可少,但在發展的征程中,我們還要圍繞限制糧食豐產穩產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從提升耕地質量、加快水利配套、新型農機研發、節碳環保技術等諸多方面著手,加強高精尖等新技術的集成創新和農機、農藝各環節的銜接配合,千方百計地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加快推進設施栽培、農機智造、數字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既要抓未來產業的傳統布局,也要注重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從而有效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強化糧食生產能力,推動傳統農業高質量發展。
向科技要產量,要進一步加強新型、實用技術的研發,解決好生產發展的瓶頸問題。分析墾區糧食產量,各單位還很不均衡,各位生產單位間還有許多方面存有限制糧食高產的因子。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地以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為抓手,敢于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要從有利于糧食增產,有利于降本節耗出發,切實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技術條件,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因地制宜推動創新型、實用型、節能型等農業科技落地。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相互借鑒,向一流企業學,與同行最好比,切實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我們大家謀發展的統一行動。
向科技要產量,要發動創新團隊的力量,依據本地資源加強創新研發,把論文寫在蘇墾大地上。我們既要匯聚團隊的力量,又要激發起廣大基層科技能手、創新能人和技改小發明的作用,要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激勵機制,讓廣大創新工作者心中有夢想,腦中有目標,手中有任務,從而讓墾區有更多新農機在車間勃發、新品種在田間結果、新農藝在對比中見效。當然,打造創新型科技團隊,少不了人才培養和關愛機制,這樣的創新才能持久,才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