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浸種前,我們已經將種子曬了兩天,充分提升了種子的發芽勢。”第五生產區四十大隊管理員韓成高在曬場上說,“我們嚴格按照農業中心浸種技術規范標準,根據種量框算注水量,再計算準用藥量,嚴格配好浸種藥劑的藥液濃度,抓好浸種質量工作,確保藥效。”
5月2日下午,在四十大隊曬場一角,緊張忙碌的浸種催芽工作,正在按育秧計劃要求全面鋪開,一片忙碌的景象。
為就地取材,只見浸種池實為捆扎秧盤壘起的立方體,再用一層嶄新的薄膜鋪起來,就成了一個上好的育種池。大家根據曬場的地形特點,采取五點取樣法測量計算出水層高度,依據公式算出水量,按標準計算藥劑量,攪拌均勻后配成標準濃度藥液。
“近年來水稻惡苗病在部分品種中發生偏重,對水稻產量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種子處理質量,防止因藥效不準確而影響水稻產量。”生產區主任倪冬成說,“高標準做好浸種質量管控工作,藥劑用量要算對,藥劑濃度配準確,浸種過程加蓋網,浸種日常勤翻種,只有將前期的工作做好了,才能為全年的水稻豐收奠定夯實基礎。”
據了解,浸種技術是水稻生產管理中的重要一環,浸種時準確的藥液配比,可以有效地防范水稻種土傳病害。否則配制藥液濃度過大,會影響水稻芽率以及芽口的均勻度、粗壯度;濃度過小,影響浸種藥效,預防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