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是老軍工,當年就是在淮海農場駐扎的,那時候的淮海還是一片鹽堿和荒草地夾雜的土地。”
“我是94年那年在淮海的,在淮海工作了十年。”
“我就是淮海人,好久沒回老家看看了!”
“支持家鄉的事業,祝淮海越來越好!”
在淮海抖音直播間,經常會有這樣一些老軍工的后代,或是當年來場的知青,有的是身在外地的淮海人,他們對淮海有著特殊的情感,每當談及淮海的話題時,他們對農場的面貌和當時的生產生活總是滔滔不絕、情難自禁。
每每看到這樣的彈幕文字,我的心里總是有一股濃濃的感動。我想,這就是淮海帶給我們的情懷、賦予我們的情感。
有一次我們在陳列館進行戶外直播,一位年近九旬的奶奶推扶著輪椅來到館內。我們邀請奶奶來到鏡頭前,給我們講述她與農場的故事,其間我們也面對鏡頭談到了淮海農產品的直播情況。奶奶年歲已大,依然健談,她說起當年從揚州嫁到淮海,從兩口之家到如今四世同堂,見證了淮海70年來的變遷,言語之中滿是感慨。我們攙扶奶奶離開后,沒過多久,奶奶卻又再次來到館內,只見她從衣服口袋里掏出100元現金,說要買農場直播間推銷的雞蛋回去嘗嘗。
在陳列館建設之初,有許多老軍工及其子女聽說農場要建造陳列館時,紛紛捐贈出家里保留下來的物件,據統計,光是展出的像章、用具、照片、賬冊等物品就達到千余件。他們說:“放在家里只能我們自己看,捐到陳列館里,可以讓大家都看到,這個意義是不同的,把軍墾精神發揚出去,我們也很自豪。”
每年,許多老軍工后代、知青及其子女來到陳列館參觀,他們在重溫當年歲月,探尋父輩的足跡,感慨著農場的發展和變化,而淮海對于他們來說,既是第二故鄉,也是心頭的一份牽念。
我來淮海已是第5個年頭,走在淮海的街道上,漢白玉雕像巍然屹立,文化墻延伸到小路的盡頭,紅色燈箱在道路兩旁點亮,給這座農場的海濱小城增添了厚重且明亮的底色。還記得來到淮海的第一課,就是參觀陳列館,一把大鍬,一張蘆席,開啟了農墾艱苦創業的歷程,軍墾精神隨后也在這里落地生根。當年墾荒的一代,肯干的二代,到如今不啃老的三代,軍墾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淮海人,延續先輩意志,投身發展建設。
時代變遷,情懷難褪,精神永存,淮海的子女已遍布大江南北,軍墾精神也輻射到祖國各地。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淮海永遠是心底的一方明凈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