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逢五逢十的日子,農場周邊就有一場盛大的集會出現,許多的小商小販會定期來到與農場接壤的六淮路街道上擺攤賣貨,老百姓們便趁著這個機會到集會采購食物、衣服、生活用品等,這種集會也被成為“趕集”。
“趕集”,也稱為“趕場”“趕山”“趁墟”,多是在村鎮開展。淮海農場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一般是沒有“趕集”這種說法的,但是由于農場與地方生活區高度融合,許多農場的職工居民也漸漸與地方百姓一樣融入“趕集”大軍,一來為了湊湊熱鬧,給平淡的生活增添點樂趣,二來能省了去城鎮市場購買商品的麻煩,三來能在閑逛時購置許多物美價廉的高性價比商品。
作為農場土生土長的“墾二代”,我對“趕集”的印象非常深刻。一開始,“趕集”的地點還不在農場周邊,在距離較遠的六垛鄉政府邊上,那時去“趕集”的農場人還不是很多。等到2000后,由于臨海鎮的統一規劃,六垛鄉政府搬遷到了六淮路上,“趕集”的地點與隨之搬到了與農場一路相隔的街道上。農場人每天買菜的地方與“趕集”點重合了起來,于是越來越多的農場人也開始“趕集”。
趕集,第一是“趕”早。早上六七點,商販們便早早支開小攤,擺上琳瑯商品,調好自家的記聲喇叭,只待顧客上集,準備開市。住在淮海場部的人較多,早上早起買菜的更是大有人在,于是一時間,車馬轟鳴聲、叫喊吆喝聲、人群嘈雜聲層層疊起,伴隨著這喧囂,集市開始了。晚來的顧客,只能在人群的縫隙中來回穿梭,時不時伸長脖子,看看小攤上有什么心儀的寶貝,有時被面前的人擋住了,只能將一只胳膊用勁向前伸去,或者使上點力氣,向前面爭一個位置。再晚些,到九十點,集市將至尾聲,許多商販已經開始整理小攤,回去復盤今天的收入了。
趕集,第二是要“趕”巧。集市上除了日常菜市上的新鮮瓜果、時令蔬菜,家禽水產,還多了些其他的商品,衣帽鞋服、鍋碗瓢盆、苗木花卉等等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但能不能買到想要的商品,就得看看今天能不能“巧”遇上心儀的店家。
最熱鬧的集市,當屬過年過節前。許多淮海人都趕著那天的市集,去為年禮、節禮做好準備。走出集市的人們三兩做伴,個個都心滿意足、相攜而歸,手上拎著的大大小小東西,可都是從集市上買到的“好寶貝”。
快到中午了,商販們收好自己的小攤驅車返家,“趕集”的人也陸陸續續回家。當路上不再人頭攢動,各家的廚房開始散發出飯菜的香氣,當日的“趕集”也隨之宣告結束。
來晚的朋友再等等五天之后的日子吧,那時候再加入農場的“趕集”大軍,享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