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帶孩子添置了新款自行車,看到孩子愛不釋手的樣子,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家里的“鳳凰牌”自行車。作為那時候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看到它,就想起坐在爸爸自行車后座上的情形,想起第一次學騎車的場景,上學不懂事雙手“脫靶”的玩鬧……它承載著太多的故事。
小時候,我家生活條件還算可以,爸媽都在供銷社,那時候可以說是比公務員、教師還要好的崗位。那時候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車,有一輛的家庭就是“小康”,兩輛就是富裕,我家算上老式“三八”大杠,有三輛,可以算是“高產”家庭。“鳳凰牌”自行車就是我家的“奢侈品”。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家里添置了“鳳凰牌”自行車,記憶中是很新的樣子,上面還有漂亮的鳳凰雕花。鄰居的小孩都很羨慕我,很少有這種小輪自行車。這成了我的驕傲和虛榮,比現在有個私家車都牛。
隨著時代飛速發展,計劃經濟的年代逐漸被市場經濟取代。沒想到爸媽也沒有堅持到最后被迫下崗,沒有了收入來源,家里總是被唉聲嘆氣的氛圍所籠罩。那時候我跟姐姐都還在讀書,還都在長身體的時候。而這時候,曾是高才生,做事干練、獨立的媽媽,她覺得無論做什么都行,不能光在家里等吃老本了,她決定趕集擺攤補貼家用。
說干就干,為了省下公交費,她騎著自行車從射陽到鹽城招商場進貨,每次都是滿滿幾大布袋,每天到各個鄉鎮擺攤趕集。因為她賣的是圍巾、手套等,做的是冬天的生意,越是天冷,生意越好。都知道,趕集就是搶地盤,主干道、中心區域直接影響一天的收益,她都是凌晨,我們還在沉睡的時候,帶上手電筒,風雪無阻,騎上自行車,后座綁上貨物出門了,只為能搶占最有利的地盤。從那起她的臉上、手上每年都會掉“凍瘡”,擦撒藥膏都沒有用。很難想象一米六不到的小個子怎么帶著那么重的貨物,只為了幾十元的收入,騎行幾十公里。
有一次趕集時,經過一座石板橋,自行車卡在了橋面石板的縫隙里面,她連同自行車一起掉進了河?;貋硭∨P床好幾天,后來從媽媽嘴中描述出來,這個事故被表達地微不足道,每每談起她總在可惜車上的兩袋貨。之后這輛“鳳凰牌”自行車又陪伴我初中、高中6年,直到我出去讀書。它承載了我家的艱辛和歡樂,它見證了我們的成長,它是那個時候我家生活的無間伴侶。
高中畢業后,我們全家搬到鹽城,這“鳳凰”舊車就擱置在老家了,年久失修,銹跡斑駁。老家的租客跟我家聯系能不能賣給他,當時爸爸就直接送給了租客。聽說他推走后重新拆裝更換零件,又恢復了代步功能,煥發了生機。
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便捷了,自行車已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演變成了大多數人的健身伙伴。我想我并不是想念家鄉的老舊自行車,而是不禁想起回想起那些和自行車相依相伴的舊時光,那些老鄰居、老朋友們,當然,還有我那些最親愛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