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在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楊義林等領導的帶隊下,組織集團公司各部門新分配來的7名大學生,赴江蘇農墾搖籃的淮海農場有限公司進行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一路上楊部長縱談農建四師萬名指戰員,千里行軍,從海門三倉來到淮海農場建設農場的歷史,那些滿懷崇高理想的農建四師將士,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憑借對革命的崇高信念,在條件艱苦的的蘆葦棚里,生產待命,建設農場的歷史。他們克服了“五岸六垛黃海邊,荒涼少為煙;青天蓋蘆花,一望無人家,嘴干想喝茶,咸水難靠牙;走路不小心,踩上地皮蛇”(當地民謠)的草灘上,一人一張半蘆席,一把大鍬一桿槍,喝咸水,睡地鋪,開始了艱苦創業,最終取得“三大戰役”偉大勝利的光輝場景。
淮海,江蘇軍墾文化的發源地,江蘇農墾的搖籃。1955年底江蘇省省委、省政府以農建四師師領導為主,籌建了省國營農場管理局;農建四師師黨委十分注重人才的使用、引進和培養,把經過實際鍛煉的各類人才,組織分配、轉業、復員到江蘇農墾和全國各地,在那里生根、開花、結果;1955年秋,農建四師經國務院批準徹底轉業后,農業部先后抽調了一批指戰員,支援各地墾區建設。農建四師直接參與興建了臨海、寶應湖、三河、弶港等農場,并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領導下,調配原農建四師的部分指戰員,以人才輸出的形式,分赴全省有荒地資源的地(市)縣,參加開荒建場,在各農場建設中起到了骨干作用,從而開創了江蘇農墾歷史上國營農場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從而奠定了江蘇農墾的基石,孕育了傳承至今的淮海精神!
午后的淮海,空氣清新、環境整潔。大學生們在楊部長的引導下,紛紛從車窗內觀看著淮海的一草一木,一樓一景。汽車在淮海農場有限公司農建四師紀念碑一側剛停穩,大家便紛紛下車四處遙望淮海真實的場景。作為淮海的象征,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在1992年批準設立的農建四師紀念碑就出現在眼前,當大學生們來到江蘇農墾,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看了多次軍墾標志的雕像就出現在眼前時,是多么地欣喜萬分,并一起在雕像前合影,留下這珍貴的紅色之旅。
穿過古色古香標有“國營淮海農場”的農建四師大門,大學生們來到了農建四師舊址上參觀。迎面就是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2月簽發的主席令碑文,受氣氛感染,分配到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大學生姚光夫立即在碑前頌讀起毛澤東主席的命令來。
走進農建四師陳列館,在楊部長、淮海有限公司領導和講解員的講述以及一張張圖片、一件件物件、一尊尊雕塑的參觀中,充滿著波瀾壯闊的農建四師三年時期的歷史就一一鋪陳在大學生們的眼前,仿佛也讓現今生活的他們,穿越到當年“三大戰役”競技運動的熱火朝天,學文識字建設農場的轟轟烈烈,獲得表彰得到嘉獎的振奮人心,讓大學生們對那個年代,那段歷史有了最為直觀的了解,也為當年先輩們“奉獻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而贊嘆。
跨入簡陋的農建四師師首長辦公和生活區域,X光機、理發室、醫務室、會議室……一切都顯得那樣的平靜和樸素。一排排長條木椅,一個個帆布挎包,一把把搪瓷茶杯,特別是印有農建四師標志的各類辦公用品上,仿佛仍在講述著那段塵封的歷史。讓大學生們感慨著,若不是親身走一走,看一看,也感受不到先輩們創業的艱苦,并由衷地感受到正是通過農墾先輩們艱苦創業起家,通過不斷開拓創新才有了江蘇農墾的今天和持續的發展。
參觀完農建四師舊址后,大家放棄了車輛的接送,沿著創業路上信步地向淮海農場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走去。大學生們一邊觀看著文化墻上有關農建四師建場創業的圖片和設施齊全的職工休閑體育運動廣場,一邊聽著楊部長對軍墾傳統文化和淮海情況的介紹,讓大學生們對淮海那一厚重的歷史產生了由衷的敬意。途中茂盛的松柏、梧桐樹,見證著淮海66年來的足音和發展;漂亮的樓房別墅和生活設施,見證著淮海如今的繁華和富庶,也讓大學生們油然而生敬意的同時又引發幾多自豪和感慨。
在隨后舉行的參觀體會和感想發言中,這一次紅色之旅,傳統教育的淮海之行讓大學生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軍墾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堅定了新入職大學生們發揚“艱苦奮斗、勇于奉獻、開拓創新”的蘇墾精神,和楊部長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學中干,干中學;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的要求。同時通過這次學習參觀活動,也讓大家切身感受到先輩們創業的艱辛、意志的堅定。大家紛紛表示,一定把此次軍墾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所汲取的營養,盡快融入到農墾這個團隊和自身的工作學習實踐中去,以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軍墾傳統文化,努力工作,不斷創新,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江蘇農墾貢獻自身的才智和力量。(陸軍)
一路上楊部長縱談農建四師萬名指戰員,千里行軍,從海門三倉來到淮海農場建設農場的歷史,那些滿懷崇高理想的農建四師將士,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憑借對革命的崇高信念,在條件艱苦的的蘆葦棚里,生產待命,建設農場的歷史。他們克服了“五岸六垛黃海邊,荒涼少為煙;青天蓋蘆花,一望無人家,嘴干想喝茶,咸水難靠牙;走路不小心,踩上地皮蛇”(當地民謠)的草灘上,一人一張半蘆席,一把大鍬一桿槍,喝咸水,睡地鋪,開始了艱苦創業,最終取得“三大戰役”偉大勝利的光輝場景。
淮海,江蘇軍墾文化的發源地,江蘇農墾的搖籃。1955年底江蘇省省委、省政府以農建四師師領導為主,籌建了省國營農場管理局;農建四師師黨委十分注重人才的使用、引進和培養,把經過實際鍛煉的各類人才,組織分配、轉業、復員到江蘇農墾和全國各地,在那里生根、開花、結果;1955年秋,農建四師經國務院批準徹底轉業后,農業部先后抽調了一批指戰員,支援各地墾區建設。農建四師直接參與興建了臨海、寶應湖、三河、弶港等農場,并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領導下,調配原農建四師的部分指戰員,以人才輸出的形式,分赴全省有荒地資源的地(市)縣,參加開荒建場,在各農場建設中起到了骨干作用,從而開創了江蘇農墾歷史上國營農場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從而奠定了江蘇農墾的基石,孕育了傳承至今的淮海精神!
午后的淮海,空氣清新、環境整潔。大學生們在楊部長的引導下,紛紛從車窗內觀看著淮海的一草一木,一樓一景。汽車在淮海農場有限公司農建四師紀念碑一側剛停穩,大家便紛紛下車四處遙望淮海真實的場景。作為淮海的象征,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在1992年批準設立的農建四師紀念碑就出現在眼前,當大學生們來到江蘇農墾,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看了多次軍墾標志的雕像就出現在眼前時,是多么地欣喜萬分,并一起在雕像前合影,留下這珍貴的紅色之旅。
穿過古色古香標有“國營淮海農場”的農建四師大門,大學生們來到了農建四師舊址上參觀。迎面就是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2月簽發的主席令碑文,受氣氛感染,分配到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大學生姚光夫立即在碑前頌讀起毛澤東主席的命令來。
走進農建四師陳列館,在楊部長、淮海有限公司領導和講解員的講述以及一張張圖片、一件件物件、一尊尊雕塑的參觀中,充滿著波瀾壯闊的農建四師三年時期的歷史就一一鋪陳在大學生們的眼前,仿佛也讓現今生活的他們,穿越到當年“三大戰役”競技運動的熱火朝天,學文識字建設農場的轟轟烈烈,獲得表彰得到嘉獎的振奮人心,讓大學生們對那個年代,那段歷史有了最為直觀的了解,也為當年先輩們“奉獻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而贊嘆。
跨入簡陋的農建四師師首長辦公和生活區域,X光機、理發室、醫務室、會議室……一切都顯得那樣的平靜和樸素。一排排長條木椅,一個個帆布挎包,一把把搪瓷茶杯,特別是印有農建四師標志的各類辦公用品上,仿佛仍在講述著那段塵封的歷史。讓大學生們感慨著,若不是親身走一走,看一看,也感受不到先輩們創業的艱苦,并由衷地感受到正是通過農墾先輩們艱苦創業起家,通過不斷開拓創新才有了江蘇農墾的今天和持續的發展。
參觀完農建四師舊址后,大家放棄了車輛的接送,沿著創業路上信步地向淮海農場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走去。大學生們一邊觀看著文化墻上有關農建四師建場創業的圖片和設施齊全的職工休閑體育運動廣場,一邊聽著楊部長對軍墾傳統文化和淮海情況的介紹,讓大學生們對淮海那一厚重的歷史產生了由衷的敬意。途中茂盛的松柏、梧桐樹,見證著淮海66年來的足音和發展;漂亮的樓房別墅和生活設施,見證著淮海如今的繁華和富庶,也讓大學生們油然而生敬意的同時又引發幾多自豪和感慨。
在隨后舉行的參觀體會和感想發言中,這一次紅色之旅,傳統教育的淮海之行讓大學生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軍墾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堅定了新入職大學生們發揚“艱苦奮斗、勇于奉獻、開拓創新”的蘇墾精神,和楊部長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學中干,干中學;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的要求。同時通過這次學習參觀活動,也讓大家切身感受到先輩們創業的艱辛、意志的堅定。大家紛紛表示,一定把此次軍墾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所汲取的營養,盡快融入到農墾這個團隊和自身的工作學習實踐中去,以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軍墾傳統文化,努力工作,不斷創新,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江蘇農墾貢獻自身的才智和力量。(陸軍)